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菁華開示 文章

定弘法師鑒真佛教學院主題演講《振興佛陀教育的方法 》

 

 

 

  間:2012627

  點:中國江蘇揚州鑒真佛教學院

 

   

甲一、敘緣

甲二、正說

乙一、為佛教正名

    丙一、世人誤解

    丙二、正本清源

    丙三、教育內涵

        丁一、教學目標 無上菩提

        丁二、放下三障 本來是佛

        丁三、講經說法 義務教育

        丁四、佛陀教育 重在身教

    丙四、古為今鑒

乙二、須重視師資人才培養

    丙一、發心立願 人能弘道

        丁一、急缺師資人才

        丁二、自述學佛歷程

            戊一、始勸出家

            戊二、親近恩師

            戊三、辭職志做聖賢

            戊四、深紮儒道根基

    丙二、人才培養 首重德行

        丁一、孝為德本

        丁二、尊師重道

        丁三、真誠恭敬

        丁四、放下名利

        丁五、重視戒律

            戊一、戒為佛本

            戊二、持戒念佛

    丙三、一門深入 長時熏修

        丁一、楞嚴表法

        丁二、共同科目

        丁三、專修一門

    丙四、師資培養 須用覆講

    丙五、善用科技 遠程教學

    丙六、佛教大學 廣培人才

甲三、結勸——振興佛陀教育 我輩義不容辭

甲四、答疑解惑

甲五、學院領導講話

           

甲一、敘緣

 

蔣壽建副院長

我們說佛教其實它並不是出家人的事業,這個居士也是很重要,佛教是居士和我們大家的事業,我們都是佛教的主人。所以在這裡特別感謝邱居士,正是由於她的努力,所以我們今天才能請到定弘法師,我們今天才能把在座的各位,遠在馬來西亞、香港、新加坡的這些居士,召集到這裡來了解我們鑒真學院,以及能夠支持我們鑒真學院的未來。所以在這裡,我要感謝邱居士以及感謝你們來的這些居士。在這裡我要代表鑒真學院,頒發給邱居士一個證書以代表我們的謝意,這個證書由大和尚來頒發,叫「護法功德主」。

所以接下來呢,我想簡短介紹一下定弘法師,定弘法師在今天中午,我們做交流的時候,他也介紹了一下自己。他在家的時候,他學的是金融業,所以在金融的學術界,是非常的有名;現在他出家了,在佛教界也是相當的有名。定弘法師,跟隨淨空法師,學習有二十年之久,然後他明白了佛教到底是什麼,在他真正親近了佛教之後,他毅然出家了,所以這個出家的因緣是非常的殊勝。他除了弘揚淨宗之外,還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非常的重視,之前大和尚介紹過了,所以在這裡呢我就不詳細說了。接下來我想代表鑒真學院為我們定弘法師頒發一個證書,就是我們的「名譽院長」,我們邀請他做我們的「名譽院長」。

今天法師給我們所做的講座,題目為「振興佛陀教育的方法」。接下來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法師的開示。

 

定弘法師:

尊敬的大和尚、尊敬的蔣副院長、諸位法師,鑒真學院的各位領導老師,以及從海外來的各位居士大德;尊敬的邱老師,以及我們當地或者是來自於各地的諸位居士大德,大家晚上好!

  定弘這次隨同邱老師來到揚州,受到大和尚這麼高的禮遇,真是始料不及,誠惶誠恐。自己反省,無論是從德行,還是從學問上,都是非常慚愧,並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麼好。愈學佛愈感覺到自己不足,煩惱習氣還有很多都沒有斷,雖然天天都在反省、檢點,仍然覺得自己跟佛陀的教誨相差很遠。

  所以這次來,大和尚對定弘這麼樣的愛護,定弘很感動。大和尚中午跟我講,讓我在鑒真學院擔任名譽院長,以及做教授這個工作,讓我感覺到大和尚給我的任務非常艱巨。大和尚非常的慈悲,對於振興佛陀教育是日日掛懷。今天他帶我們走訪了大明寺和鑒真學院,給我一一介紹,讓我感覺到大和尚的這種慈悲宏願,確實感得三寶加持,不可思議。你看在這二十年當中,從大和尚二十六歲就擔任大明寺的方丈,到今年二十年。把大明寺擴建、修復,還有建立了鑒真學院這樣雄偉的工程,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如果不是發起弘揚佛法、廣度眾生的大慈悲心、大菩提心,怎麼可能感得三寶加持,能夠建立這樣殊勝的道場?所以,雖然是很短的時間跟大和尚在一起,已經在他身上學到了非常多的東西。

  定弘這次來參學,原來沒有想到大和尚給我這樣的禮遇和任務,只是覺得來向這邊的法師們、教授們學習,如果在推動佛陀教育上能夠協助一些,這是義不容辭的。但是既然大和尚這樣的愛護,委以定弘重任,定弘不敢推脫。希望能夠協助大和尚,把佛陀教育從咱們大明寺,從咱們的鑒真學院真正復興起來,從而能影響全中國的佛教。當然這個事業不是一個人、兩個人可以辦得到的,是需要我們所有佛門四眾弟子同心協力一起來推動。像我們坐在台上的蔣院長、明空法師,還有我們台下坐的當家師、教務長,還有以後即將要擔任起弘法任務的諸位法師們,你們的肩上的擔子都很重。

  像蔣院長今天跟我們的分享,就談到他的辦學理念,定弘也非常的佩服和讚歎。他跟我們講,鑒真學院培養人才首重道風、首重修持,要跟其他的一般世間學校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這裡重視德行教育、戒律的教育,因為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正如儒家沒有禮也就沒有儒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第二個蔣院長又說,重視大家的傳統文化、國學學問這一方面的教育。因為我們要擔負弘法重任,光有德行還是不夠,還要有學問。讓世間這些學者們、教授們都佩服我們,他才能夠甘心情願來學佛,所以我們要認真的、努力的去修學。

第三個,蔣院長提到外語的學習也是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全球已經變成地球村了,文化教育是超越國界的。我們要弘揚佛法,我們的舞台不光是揚州、不光是中國,而是全世界,當然我們還要想到有虛空法界的很多很多的眾生,要有佛那樣的心量、佛那樣的慈悲,才能夠把這個事業真正做好。所以我們要學習外語,將來希望能夠把佛法傳遍全世界。這樣佛法真正振興了,全世界的很多的問題,衝突的問題,還有天災人禍,都是能夠化解的。

  我們看到從古至今,自從佛法從漢朝正式傳入中國以來,歷朝歷代佛法振興的時期,都是天下大治的時期。從漢朝傳入之後,在唐朝大興,貞觀之治、開元之治,都少不了佛法對於社會人心教化的作用,一直到清朝康乾盛世,都是佛法在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希望能夠構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那佛法的教育就一定要講求,所以這個重任就落在我們在座的各位法師、還有四眾同修的身上。

  定弘這次來,真的是感覺到因緣很殊勝。之前定弘就發願,出家就是為了弘揚佛法。沒想到中午大和尚跟我講,他給我題了一個墨寶,寫了四句話。用定弘兩個字做為對聯的首字,大和尚都把這字帖帶來了。大和尚給我寫的這八個字,是對我的一個鼓勵,也是對我的鞭策。「定慧雙修,弘演正教」,這正是佛法教育的精髓。佛法講求自度度他,自度就是定慧雙修,定和慧建立在戒的基礎上,所以如果沒有戒定慧那就沒有真正的佛法。光是有知識,懂得很多佛學的歷史、名詞術語,那只能叫做學術,不是真正的佛法。佛法是戒定慧,這是三學。那麼自度以後還要度他,所以弘演正教這就是要度他。我覺得大和尚的這八個字,不僅是光對我,還是對我們每一位在座的同學,希望我們共同來努力,把大和尚對我們的希望落實。

 

甲二、正說

乙一、為佛教正名

    丙一、世人誤解

  今天定弘有幸來到這裡給大家做匯報,想到既然來佛教學院,那我們就要談一談怎麼來振興佛陀的教育。很多人對於佛教有誤解,總以為佛教是宗教迷信,一談起佛法就感覺到這是拜多神的,多神教、泛神教。在一般高級的宗教只拜一個神,你這個拜這麼多的神,這是低級宗教,這是誤解非常嚴重。這個誤解也不能怪他,為什麼?還是我們佛門裡頭的同修,沒有把佛教是什麼給大家說清楚,所以造成社會大眾的誤解和偏見。所以我們要振興佛教,首先要給佛教正名。孔子講:「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我們要名正才言順,言順才能夠把振興佛陀教育的事業完成得圓滿。

 

      丙二、正本清源

  那麼到底什麼是佛教?佛教其實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那它是什麼?你看在民國時期,歐陽竟無大師就曾經說過,「佛教非宗教非哲學,而為當今之世所必需」。但他沒有把佛教到底是什麼給我們做個定義。淨空老法師給佛教下了一個定義,佛教是教育。我們細細想來真的是如此。是個什麼樣的教育?是覺悟的教育。所以佛是什麼?佛者,覺也。佛就是覺悟的人,人人都能成佛。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只有一個上帝,只有一個神。不可能說人人都能成為上帝、人人都能成為神,我們只能做上帝的「兒女」。

而佛法講平等,人人都能成佛。而且《華嚴經》告訴我們,「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眾生這不光是人,包括十法界眾生。有六道是凡夫,還有四聖法界是聖人,這十法界都是本有如來的智慧、德能、相好,所以人人本來就是佛(但因迷悟之分),那現在發心作佛,所以人人都能成佛,這就只有教育才能幫助完成。所以在佛法裡面,它有教育的學位,像我們鑒真學院,有學位。大家現在要畢業了拿到本科學位了,就是學士學位,繼續深造就能夠拿到碩士學位,再繼續深造能拿到博士學位。世間這些學院、大學有三個學位,博士是最高學位。那佛教也有三個學位,最高的學位是佛、佛陀;正在修行佛道還沒圓滿的稱為菩薩;如果能夠了脫六道輪迴,超越分段生死,放下見思煩惱,這種人證得阿羅漢,他拿到阿羅漢的學位,這也是三個學位。阿羅漢相對於學士學位,菩薩相對於碩士學位,佛相對於最高的博士學位。人人都能拿到這些學位,只要你按照佛陀指示的方法來修學,修到最後成功了,你也就拿到這個學位。這個是教育裡面才有,所以我們要肯定:佛教是一種教育。

 

      丙三、佛法教化

          丁一、教學目標 無上菩提

  那佛教教什麼?就是教我們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認識宇宙人生真相就叫覺悟。如果是認識一部分,那叫正覺,阿羅漢是正覺。如果是認識得更多了,比較圓滿了,叫正等正覺,就是菩薩。如果是完全圓滿,那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成佛了。這個無上正等正覺,印度梵文有一個專業的術語,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文就叫「無上正等正覺」。那為什麼不直接翻譯它呢?這是因為對它尊重。這是佛教育裡面追求的最高目標。所以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示現成佛,他為什麼來?《法華經》上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這個所謂的大事因緣沒別的,就是教我們如何作佛,如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所以佛的教育就是覺悟的教育。

 

          丁二、放下三障 本來是佛

  那麼我們問了,為什麼我們原來是佛,現在變成凡夫?有煩惱、有業障、有報障,有生死、有痛苦,到底是怎麼會這樣的?佛告訴我們,「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這妄想執著中間還有一個是分別,妄想、分別、執著,這三樣東西等於說障蔽了我們的佛性,它把這個佛性障住了,不是說沒有。佛性還是有,只是它不起作用,我們得不到佛的受用。所以佛告訴我們,現在把這個障礙去除,佛性就彰顯出來了。

  那有的人可以一下子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他就成佛了,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涅槃經》上講的這句話,屠刀是表法、比喻。什麼是屠刀?那個屠殺你的法身慧命的就是屠刀。妄想、分別、執著是屠刀,你把它放下了,你就立地成佛了。

  有沒有這樣的人?歷史上真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你看他大字不識一個,就是我們現在講沒有文化,沒讀過書。他原來是個樵夫,二十四歲,什麼都不懂。就是在打柴的時候,送柴,聽到有人念《金剛經》,他聽到之後就有所悟處,然後他就問,「你這《金剛經》哪來的?」那個人就告訴他,《金剛經》是從五祖那邊得到的。他說「我也要去求法」。於是這個人就跟幾位居士一起發心供養惠能大師。因為他跟他母親一起生活,給他母親生活費,讓他沒有後顧之憂,他就上黃梅去求法了。他到了黃梅之後,見了五祖。五祖見了惠能大師來了,問他「你從哪來的」? 「我從廣東來」,當時是南蠻之地,從那來的。「你這獦獠想來做什麼?」「我想來作佛的。」你看惠能大師就有這樣的悟性,他就要來作佛。那五祖就試探他:「你這獦獠還想來作佛?」結果惠能大師說:「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他就能明白,人人都有佛性,人人平等、人人都能作佛。

  五祖一看這個人根性太利,怕人嫉妒,說「你下去碓房舂米去吧」,也要磨鍊他的意志,也要幫他修福、斷習氣。舂米舂了八個月之後,五祖有一天要傳法了,撐著拐杖看他,問:「怎麼樣,你這個米熟了沒有?」「已熟多時了,就欠篩了。」這一語雙關,互相就心心相印了,明白了。五祖弘忍大師二話不說,把拐棍在地上咚咚咚敲了三下就走了。當天晚上惠能大師三更就到方丈室,五祖弘忍大師給他講《金剛經》,還怕人家看到了起嫉妒障礙,把那個門窗全部都封起來,燈光不透出去,私下裡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大師言下大徹大悟,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全放下了,他成佛了。然後說出這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五句話,整部《華嚴經》都已經含攝在裡頭,他大悟了。五祖給他印證:「你已經開悟了,識得本心就是天人師,就是佛。」馬上把衣缽就給他了,讓他走。你看惠能大師有什麼本事能成佛?沒別的,就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

  這種人是大利的根性,他一下子三樣都放下。一般人不可能這麼全放下,那就慢慢放下,放下一樣,再放一樣,再放一樣,三樣一步步來。那我講課的時候,常常用這麼一個道具給大家來做演示,大家就能明白。我現在用這三個顏色玻璃紙片來代表妄想、分別、執著。黃色這片代表妄想,藍色這片代表分別,紅色這片代表執著。我們現在凡夫,三個統統具足,它就擋住了你的佛性,看不見了,你得不到佛的受用。現在佛叫你放下,首先放下執著,執著也稱為見思煩惱。放下執著,把紅色這片放下,你這一看清楚很多了,這個時候你證得阿羅漢果了。佛給你一個學位,阿羅漢。然後繼續放下,把分別也放下,分別又叫塵沙煩惱,藍色這片放下了,這回又清楚很多了,對宇宙人生真相又看清多了。但是還隔那麼一點點,還有點變色,還不是本來的面目。現在讓你把最後一個妄想也放下,妄想放下之後你就見到本來面目了,你就成佛了。

  所以學佛沒別的,就是放下,把原來沒有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原有的佛性就現前了。所以《大乘起信論》裡面馬鳴菩薩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這給我們很大信心。本來是覺悟的,本來是佛,你本來就有,當然你可以恢復,本來沒有的是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當然你可以放下。所以老子說的一句話好,「為學日增,為道日損,損之又損而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學道跟世間求學不太一樣。我是在世間求學二十年,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到碩士到博士,二十年,學了整整二十年,世間求學。學道也學了二十年,這兩條是完全不同的路,就像老子講的,一條是往上增加的,求學,知識當然越多越好,所以日益增加。為道可不一樣,你要修道得日損,損就是減少。一點點減少、一點點減少,減到最後就沒有了,全放下了。減少就是放下,放到最後就是無為,無為你就無不為,圓滿的佛性就現前。

  佛給我們證明了,他全放下了,所以他就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你不用羨慕佛,因為你本來就是這樣,你也可以達到他這個境界,他能做到你也能做到。釋迦牟尼佛來這世間就給我們示現這麼一個樣子,他是示現普通人,所以我們講佛不是神,他是人。他跟我們平常人一樣也有生老病死,出生在皇宮,做了太子,太子本來是要繼承王位,他很慈悲、很有愛心,他要為人民謀福祉。那他為什麼不去當國王,後來要出家?因為他想到,真正幫眾生謀福祉,首先你自己要得到解脫,最後能幫助眾生解脫,用的方法不是靠政治,不是靠軍事武力,也不是靠經濟,這些都不能為人民帶來圓滿的幸福和解脫,真正為人民帶來圓滿幸福和解脫那是靠教育,就是他自己先要做到。所以他出家,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這十二年當中他學了很多,當時印度是九十六種外道,心外求法的叫外道。這也不是批評其他宗教,這個外道其實在佛法裡頭也有修外道,叫「門內外」。為什麼?他不知道,他不能了解整個宇宙就是自心所變現的,他心外求法,以為心外還有萬物,這叫心外求法,那就叫外道。

  所以釋迦牟尼佛當時十二年苦學,去跟這些外道的大師學習,他能夠進入很深的禪定,能夠看到有六道輪迴。但是他還有幾個問題解決不了,他學到最後,全學了,這些當時的大師,他們的學問全學到了,還是解決不了。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六道?第二個問題:六道怎麼來的?第三個問題:六道以外還有什麼境界?所以他就決定到恆河邊大樹下,入更深的禪定。這個事情要找到答案得靠自己,外面的人都給不了他答案,自己來解決,怎麼解決?放下!把十二年所學的一切統統放下,然後他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悟道之後就知道,實際上六道輪迴都是你自己的心變現的,這叫明心;見到自己本有佛性,這叫見性。明心見性就是成佛。

 

          丁三、講經說法 義務教育

  世尊為了幫助眾生也像他那樣明心見性,所以成道之後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就是辦班教學。他辦班教學當時的方法是非常活潑的,哪裡都可以做講堂,大樹下、恆河邊或者是靈鷲山,如果有國王大臣供養,他也不妨來祇園精舍,這是祇陀太子和給孤獨長者,他兩個人一起供養。所以他的講堂可以到處都有,常跟隨他的學生一千二百五十五比丘,當然還有隨時來聽法的也很多。那麼我們看看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他做什麼工作?如果給他這個工作下一個定義,那就是教育工作,講經教學。

  所謂的法會是什麼?就是講法的會議。就像我們今天這是一堂課,這叫法會。所以剛才大和尚說我們這是法會,這是非常正確的定義,這叫法會,講法的會議。之後阿難尊者把這個講法會議做一個記錄,那就是經典。經典是這麼流傳下來的,就是當時的會議紀要。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工作就是教育工作,他本人是什麼樣的身分?是當時多元文化社會的義務教育工作者。他做教育工作,是教育家,所以他不是神。佛法不是宗教,因為它沒有講很多我們跟上帝跟神的這些關係,只告訴我們如何來認識宇宙人生真相,如何自己得到解脫,如何自己成佛的這個教育。所以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有正確的理念了,那學佛的方向目標就正確了。

  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了認識宇宙人生真相,不再迷惑顛倒。你能不迷惑顛倒就不會造業,不造業就不會輪迴受苦,你就能得到究竟圓滿的解脫,現世你就能得到安樂。所以佛教,我們如果正式給它下個定義,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

 

        丁四、佛陀教育 重在身教

佛的弟子乃至歷代祖師大德,他們講經說法其實都是在辦教育工作。當然從事這種教育跟一般世間教育不同,這是非常重視自己的修證,所謂身教重於言教。如果自己沒有修證,你說你去講,人家不會受感動,人家不能信服,必須自己要做修證的功夫,你才能夠帶領大眾深入到這樣的教育,所以歷代祖師大德非常強調實修。我們鑒真學院這邊,剛才聽蔣院長這麼講,重視修持,我非常讚歎。只有自己認真修持,發真正的菩提心,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貪瞋痴慢、放下五欲六塵享受,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才能真正統理大眾,做眾生的嚮導和明燈。

 

      丙四、古為今鑒

  佛法傳到中國來,中國對於佛陀教育的振興,真的有不可低估的貢獻。最明顯的就是在唐朝,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自從唐朝那時候開始,佛教的教育就正規化。所謂的叢林、道場,實際上就是學校,就是學院,或者說大叢林就是大學。大的叢林你看有執事一百零八單,就是有不同工作的分工。就像現在的大學一樣,它有不同的分工,有教員,有職員。行政的分工,你看叢林有三大執事,方丈和尚那就是校長,他來制定整個教學的計劃大綱;底下首座就是教務長,他來具體安排教學計劃,跟學校裡教務長是一樣的功能;還有總務長,就是監院當家;三大綱領執事。還有個維那,維那是搞訓導的。所以現在我們看很多學校的分工,跟以前的叢林很相似,叢林實際上就是正規的佛教學院。大的叢林它往往是很多宗派同時都存在,就像我們大學裡有不同科系一樣。像在中國建立了十個宗,小乘兩個宗,大乘八個宗。不同宗派,就是不同的修行法門、方法。當然最後殊途同歸,這個目標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恢復自己的佛性,能夠幫助你成佛。一個大叢林裡面,不同的科系就有不同的講堂,譬如說你專學天台,那就用《法華經》做為你的主要教材,你就專攻《法華》;你是賢首宗的,專攻《華嚴經》;你專學戒律的有律宗;專學淨土的有淨土宗。所以每一個宗實際上就是一個科系,或者是大學的一個分院,一個學院。你自己選擇,你喜歡學哪一門,你就到那個科系去讀書。

  所以我們看到古時候,為什麼佛法能大興,就是因為他們對於佛法的認知非常正確,知道它是教育。培養這些弘法的人才,我們說法師,法師是什麼?講法的老師就叫法師。他們就負擔起弘化一方的責任,即幫助國家、幫助社會教化百姓,所以有佛法的地方就有和諧。現在我們看到,自從清朝中葉以後,佛法漸漸就衰微了,到慈禧太后那個時候,佛法就已經很衰了。為什麼?我們講那時候國家領導人沒有真正認識佛法,也不尊重佛法。你看慈禧太后,她自稱為老佛爺,這比佛還高,她稱老佛爺,對不對?她之前的皇帝,你看順治皇帝出家了,康熙、雍正、乾隆這都是虔誠的佛弟子,誰敢稱老佛爺?她當時是國家領導人,最高領導。她不尊重佛法了,底下人也就不尊重了,慢慢也就不講求了。本來在清朝宮廷裡面都一直有定課,讀經做為定課,後來也都全部廢止。

  慈禧以後,中國就處於水深火熱當中,列強侵略,這個仗一直打到一九四九年,終於結束,這個時期佛法的教育幾乎是中斷了。中斷的表現就是講經人才很少了。如果佛教沒有講經了,有經典在,沒有人肯去學習,也沒有人帶動。所以要真正恢復佛陀教育,必須要恢復講經說法的教學,把寺院要恢復成講經教學的正式的道場、學校,這樣的話,大家就逐漸能夠認識到真正的佛教。這個佛陀教育,我現在不講佛教,我講佛陀教育,就是怕別人誤認為佛教就是宗教,跟別的宗教一樣。過去歷代的人,他們對於佛教都很知道,這是佛陀教育,所以縮成「佛教」兩個字就能夠明白。現在這個要稍微詳細一點,講四個字,「佛陀教育」。

  你看佛教傳入中國來,東漢漢明帝永平十年,就是公元六十七年,正式傳入中國。當時兩位印度的高僧,摩騰和竺法蘭,帶著佛像,帶著經書,用白馬馱著,進了中國,到了洛陽,當時皇上就給他們建了一個白馬寺。本來他剛到了中國的時候是住在鴻臚寺,鴻臚寺就是我們現在講外交部,外交部的接待所,那是臨時的。後來皇上跟文武百官朝野都覺得佛教真是太好的教育了,要進行推廣,所以皇帝才正式起了一個部門。古時候寺就是部門的意思,那我們看皇上有九卿,「三公九卿」,卿就是寺的負責人,它直接屬皇上來管。部,像兵部、禮部這些都屬於宰相管。皇上親自來抓這個佛陀教育,所以就正式成立了一個部門,叫白馬寺,專門是推動佛陀教育的,一直到清朝,大家都很知道這是教育。現在我们沒有看到專門成立一個佛陀教育部。如果真正有一個佛陀教育部出來了,那佛法大興,社會一定是安定,天下大治。《無量壽經》裡面就有一段話講,「佛所行處」,就是佛教推行的地方。「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這不就是孔子當年所希求的天下大同之治嗎?真正佛法推行的地方可以實現,而且在中國歷史上我們也看到了。所以,讓社會大眾認識真正的佛教,是我們佛弟子責無旁貸的責任。

 

  乙二、須重視師資人才培養 

      丙一、發心立願 人能弘道

          丁一、缺師資人才

現在我們來談談怎麼樣來真正復興佛陀的教育,這是要重視師資人才的培養。孔子就是講「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陀教育是道,這個道要靠人來弘揚。趙樸老跟我們講,佛教第一缺人才、第二缺人才、第三還是缺人才。大和尚今天也跟我講到這個事,我們中國現在不是缺寺廟,不是缺經書佛像,缺的就是能講經說法的人才。所以我們希望諸位法師要發大心,古德勸勉我們,要「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如果沒有聖教,那眾生就像在茫茫長夜裡面看不到方向,痛苦不堪。佛法就是一盞明燈,它能指引我們走路的方向。

 

          丁二、自述學佛歷程

              戊一、始勸出家

我自己學佛二十年有多,過去也都是自私自利,追求名聞利養,沒有真正發起這種心。直至六年前,我把大學教授的工作放下了,決心走這條路。我感覺到才真正開始報答佛恩。

我給大家簡單也匯報一下我自己的學佛歷程。我出生在廣州,在廣州上大學,我在中山大學念的書。當時因為我母親的帶領,我開始進入佛門,那時接引我們入佛門的是廣州光孝寺方丈本煥老和尚,大家肯定都熟悉他老人家,今年才往生的。本老接引我們是很善巧的,見到我們就留我們吃飯,然後給我們很多經書。當時他見到我就跟我講,要我出家(本老是第一個勸我出家的人),我那時好像才十九歲,他讓我出家。我當時上大學,上大學那時候只想著出國,沒想著出家,所以沒把老和尚的話放在心上。老和尚當時就給了我一本《無量壽經》,這淨土第一經《無量壽經》,讓我回去讀,給了我淨空老法師當時的錄音帶,讓我回去聽,我跟母親聽了,覺得就很受用。

 

              戊二、親近恩師

後來就出國留學了,在美國讀碩士,之後就讀博士,在讀書的過程中,我都一直在聽經教,在學習。當時我跟淨空老和尚第一次能夠會談的因緣,見面的因緣是一九九二年,當時本煥老和尚邀請淨老到廣州來弘法,講《阿彌陀經》。我母親就帶著我聽,就很有受用。之後到了美國,我就去拜訪他老人家的道場,在美國達拉斯淨宗學會。我當時二十四歲,見到淨老,淨老就鼓勵我要好好讀書,要讀《無量壽經》。他老人家對我的影響,就是帶我真正認識佛教,帶我真正修學淨土。當時我剛好碰上淨老為最後一批法師剃度,很多人就勸我,要不要去剃度。我就說,我現在不敢,因為我怕墮地獄。為什麼?古德講,「地獄門前僧道多」,這是事實。如果我沒好好修,將來道業未成,墮完地獄還得出來還債。你看古德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思來想去還是不敢。

  當時實際上就是沒放下,還有自己,不肯放下,所以就繼續讀書。後來博士畢業了,在美國德州大學任教,我在商學院教金融學,後來到新加坡去親近淨老,淨老就鼓勵我,年輕人要有使命感,要真正想到如何來將佛法復興。後來他就勸我到澳洲(澳大利亞)。本來美國政府已經給了我「優秀教授與研究人才」的綠卡,但是我覺得自己的世間名利並不是很重要(這是聽經熏習的進步),所以我就還是聽從淨老的建議就到澳洲去,在昆士蘭大學商學院任教。昆士蘭大學是澳洲的八大名校之一,淨老也在這個大學任榮譽教授。我就陪同老人家,因為淨老勸我發心兼職弘法,於是我就義務地為淨老做一點弘法的工作,主要是在國際上做英文的翻譯。老人家常常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宗教和平會議,我就是他老人家現場的英語翻譯。

              戊三、辭職志在聖賢

在美國任教四年,在澳洲也任教四年,之後淨老就勸我發心。當時我很想回到祖國來,雖然那時候年紀不太大,就已經覺得總有一天我要把工作放下,要專門學佛。當時廈門大學成立了一個金融研究所,想把金融研究領域打造成世界知名的品牌,所以就邀請外國有成就的教授,帶動整個金融領域的教學。當時就邀請我做金融研究所主席教授,帶領十五位助理教授來做研究,年薪是八十萬(當時國內屬高薪),還送一套房子,當時還給我五十萬的研究經費,讓我安心在那邊工作。我覺得這個條件很好,我就向淨老匯報,說想回國內來。因為淨老當時決定到香港,我就想一來能夠親近他老人家,二來回到祖國,能為祖國效力,同時自己還能夠掙不少錢。因為那個工作確實很好,不用我上課,只是每年寫兩篇論文,發表在世界著名的學術雜誌上,這些對我并不感到困難,所以學術方面的要求並不能難到我,我就很想回來任職。

我跟我母親去拜訪淨老。我母親代我問,「師父,您看茂森(這是我俗家的名字)是在澳洲工作好,還是回到中國工作好?」結果淨老跟我母親說了一句話,「要做聖賢」。這四個字似乎是答非所問,好像又是當頭棒喝,讓我們回去參,怎麼做聖賢?如果你還有自私自利,能做聖賢嗎?你起心動念想著我到哪裡好,有這個我,佛法就入不了門。

因為佛法,剛才講第一個學位證得阿羅漢。什麼是阿羅漢?斷我執才是阿羅漢。你起心動念想著自己,我執放不下,那門沒入。所以佛法講聖賢,比世間聖賢更高。世間聖賢還沒出三界,佛法講聖是誰?是登地的菩薩,十地菩薩是稱為聖,十聖。賢是三賢,地前的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阿羅漢相當於圓教七信位菩薩,還沒有到賢的這個位置。我這麼一聽,明白了,也很慚愧。你看學佛十多年了,還沒有真正放下自我,這根本沒真學。所以想一想,這麼多年來飽受師恩佛恩,當思報效。想來想去,人該有多少福祿總會有,如果你現在放下了,為佛法為眾生,你也不會餓死。真正要餓死也不用怕,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念阿彌陀佛,所以想來想去不用害怕。其實你真正放下名利了,你才會有智慧,你才能得自在。想通之後,就決定把昆士蘭大學教授工作辭掉,回到香港來,在香港就開始學習講經了,從二00七年一月份開始到現在。

 

            戊四、深紮儒道根基

前面五年,我主要的功夫還是用在傳統文化薰習上。傳統文化是佛法的基礎,祖師大德也給我們做這樣的示現。你看蓮池大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憨山大師,這些人都是飽讀四書五經,通儒通道通佛。為什麼祖師大德都強調儒道的修學?這也是有道理的。佛法分大乘小乘,大乘小乘是什麼意思?小乘就是基礎,大乘是建立在小乘基礎上。所以佛在《佛藏經》裡講過,「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者,非佛弟子」。你要不認真的把小乘經典好好修學,你不打好這個基礎,你想跳到大乘,不可能,那叫空中樓閣。

小乘重視戒律的修學,重視做人的教育。你人都沒做好,你怎麼能成佛?大乘是成佛的法門。可是你看佛法傳到中國來,小乘的經典翻譯得很多,阿含部很多經,三千多部經典。當時在唐朝時期,確實出現了小乘兩個宗,成實宗、俱舍宗。但是唐朝末年以後就漸漸沒什麼人修學了,大家只學大乘。那我們問,難道佛講錯了,可以不先學小乘就學大乘嗎?祖師大德不都是這樣成就的嗎?為什麼小乘不修學可以有大乘的成就?我們看歷史上這些祖師大德,統統都是有儒有道的根基。所以出家人都是正人君子,他們出家學道成就快。所以在中國儒和道的修學代替了小乘的修學。你有這個儒道的基礎了,你可以直接跳入大乘,你就有非凡的成就。

其實儒道不僅是基礎,它其實也通大乘。特別是儒家,講仁,仁者愛人,愛人的思想就是大乘思想,只是它沒有那麼廣泛。孟子講「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個物就是包括一切眾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都包括在內。儒家是強調從最親近的人開始,親親就是孝順父母,從孝順父母到愛人、敬人,到愛一切眾生。大乘思想就是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的,愛別人、愛一切眾生就是愛自己。不光是愛人如己,愛人就是愛己,因為人和自己不二,一體,這是大乘思想。我們要真正修學,在儒和道上打基礎,儒和道的根本就是孝道,佛法的根本也是孝道。能夠在孝道上打好根基,你能夠真正愛父母、敬父母,你才有可能發起菩提心,菩提心是愛眾生。孔子在《孝經》裡講過兩句話,「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就是你對你父母都不愛,都不尊敬,你說你愛敬別人,那叫悖德悖禮,違背道德,違背禮。不正常,也不會是真常。

 

    丙二、人才培養 首重德行

        丁一、孝為德本

所以我們修學這個根本要抓住。剛才講到培養人才的問題,人才的根本就是德,「君子先慎乎德」。我們學佛的弟子,特別是我們出家弟子,如果說連君子都不如,我們怎麼能成為天人師範?首先我們自己要成為君子,而且要超過君子,這才能夠成為人天師表。「君子先慎乎德」,這個道德,它的根本又是什麼?《孝經》上講的「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道德的根本是孝道,一切聖賢教育從這出生的,從這開始的,教之所由生。佛法也不例外,也是從孝道出生的。所以為什麼很多同修入門都要學《地藏經》?我自己本人也是這樣,剛剛修學佛法的時候先是讀《地藏經》。《地藏經》稱為佛門孝經,先讓你在孝道上能夠打好基礎,你對父母有那種真誠的愛心,你才肯去愛眾生,你的菩提心是真的,要不然是假的。你發心是假,那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不真果就不真,因真果才真。你想成就佛道,你想了生脫死,那你必須要修真的因。

度眾生也是先從度父母開始。我自己剛學佛的時候,我和我母親學,我父親是反對,反對得很厲害,不讓我皈依。我當時上大學一年級,偷偷摸摸去皈依的,怕父親責罵。因為我是獨子,父親怕我學佛,怕我出家,罵我,「你學佛以後是不是出家做和尚?要把我們鍾家斷子絕孫嗎?」根本都不敢去正面跟他講,就是這樣的反對。學了佛之後當然就很想度父母,先要讓父母學。那一開始採取策略不對,回家跟父親總是講佛法,講要吃素,不要殺生,不要發脾氣,貪瞋痴是將來會墮地獄的。說這些話,我父親聽了就覺得很刺耳,關係搞得很緊張。而且我當時學佛,一開始就「勇猛精進」,回到家裡沒有第二個話題,就是講佛法,所以當時家庭關係也不好。後來想想不對,我現在跟父親在一起都搞得關係不好,那我學佛肯定學出毛病了。菩薩所在之處,能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連父親都不能生歡喜,那你怎麼能作菩薩?所以得改變策略。後來聽經教也慢慢明白了,度眾生先要度自己,自己都這麼多煩惱習氣,你自己不能發起真誠的愛心對父母,你怎麼可能去度他?什麼叫度,度就是感化他。所以我就改變了,自己也懺悔了,於是開始學著對他真正孝順。當時我出國他也很高興,因為什麼?當時出國留學也不太容易,特別我家裡並不富有,父母都是國家幹部,工資有限。我到了美國有全額獎學金,經濟方面不用我父母負擔,而且學習成績很好,每次考試我都是班上第一名,父母都覺得很高興,父親當時逢人就夸自己的兒子。

我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全額獎學金每個月八百美金,我就省吃儉用,每個禮拜跟同學去超市買菜,因為沒有車,得搭他的順風車,美國上市場都得開車去。去市場買菜都是買最便宜的,我買菜不是看那個菜的好壞,就看那個菜牌子,哪個菜牌子寫的最低的價格我就買那個。所以餐餐就是吃包心菜加胡蘿蔔,或者胡蘿蔔炒包心菜。一個師兄用了一個高壓鍋很舊了,高壓閥已經不見了,他畢業了要扔掉,我就把它撿回來,就用這個不高壓的高壓鍋來炒菜煮飯煮湯,用了四年,直至我博士畢業。住最便宜的房子,夏天不肯開空調,冬天不肯開暖氣,美國冬天也很冷,我相信比這揚州會冷。冬天沒有暖氣挺難過,我當時從大陸帶到美國的只有一張毛毯,又不捨得買棉被。冬天冷的時候這毯子蓋得不夠,所有衣服都壓上來,最後把書本都壓上來了。就是這樣省吃儉用,每個月我能省出錢供養我父母三百美金。當時一百美金相當於八百人民幣,而且每年還能省下一張機票費,回來探親。

回來探親的時候我一定是帶我的父親、爺爺、奶奶他們去旅遊,上哪旅遊?上佛教名山。他們很高興:「你看人家那孩子好幾年都不回家,他是年年都回家,真有父母心,很孝順」。回家就帶他們去玩,到了寺院就要拜,父親也不好意思不拜,我就在他面前往功德箱裡放錢。我說放錢好,多布施將來就有福報,他聽了也放錢。慢慢引導,他慢慢就認識了,佛法其實不是迷信,你看我兒子這麼好都學了,這裡頭肯定是好東西。他就開始學,慢慢認識了佛法他就不排斥。凡是排斥佛法,反對佛法的,都是因為不認識佛法,認識了這是好東西怎麼可能會排斥?所以你看我父親現在每天念阿彌陀佛,在道場裡面修,一天到晚就求阿彌陀佛趕快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是完全轉過來了。直到去年,為什麼我能出家?也是三寶加持。我這個念頭一直存在心裡,又不敢跟我父親講,求三寶加持。結果去年年初,父親突然給我打電話,跟我講:「兒子,我是終於想通了,我想,你能夠為佛法弘法利生,可以做貢獻,我不能擋著你,你要出家我同意。」突然主動來電話,真是神了!這個話以前我都不敢跟他說,大概他也都知道,存了好多年他終於想通了。他通了,我母親也絕對沒問題。所以去年我才出家,在香港圓明寺懷長老座下剃度。我的剃度恩師給我起的法號就叫定弘,他說「你一定得弘法」。

所以你真的要度眾生,先得度父母,這是佛門講究孝道。地藏菩薩怎麼發心?為了她自己母親發心。這個菩提心是孝心裡生出來的,對父母有這種真誠的愛心,你對眾生才是真的愛,你能放下自我。

你看我們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九華山地藏菩薩,他代表孝親尊師。你有這個孝心了,要把它發揚光大,不僅對父母,要對一切眾生,都像對自己父母一樣,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發心的。能夠對一切眾生都有這樣的孝心就叫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這是孝心的擴大。還有五台山文殊菩薩代表智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力行。智慧指導你的修行,修行又能提升你的智慧。把你所學的佛陀教誨用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你的待人處事接物當中,你這是修普賢行。所以中國四大名山、四大菩薩,可以說把整個大乘佛法概括在內,都是從孝道開始。

       

丁二、尊師重道

有孝道才有師道,佛教是教育,是師道。師道講究尊師重道,尊師重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礎上。你對父母有恭敬心、有孝心,你才可能對老師有恭敬心;你對老師有恭敬心,你才能成就你的道業。

 

        丁三、真誠恭敬

印光大師,這是我們晚近的佛門大家最佩服的高僧大德,相傳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他跟我們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我自己能跟老師修學,對佛法有今天這麼一點點認知,其實真的就是從誠敬心得到。我學佛不是說裝點自己,我沒有必要用佛法裝點自己,更不會用佛法來想著獲取名利,真正想從這裡頭尋求解脫之道。所以我們講學佛動機要純,我們今天學佛,如果動機不純的話,愈學就會愈歪愈邪,到最後是沒有辦法回頭。所以首先要確定自己這個目標方向正確,要真正求解脫,而且要幫助眾生解脫。有這種誠意來修學,對老師要恭敬。

儒家講究的恭敬心,「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有程門立雪的佳話。這都是說明求學必須要有恭敬,沒有恭敬什麼都學不到,你只能學皮毛,只能學一點常識,那個精髓是學不到的,所以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關鍵。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之所以能夠成就,之所以能開悟,都是從誠敬心得到的。現在我們舉世缺乏的就是這個誠敬心。

所以學佛為什麼那麼難,有人學了幾十年,那個門都摸不到,了生脫死是一點把握都沒有,更談不上說去廣度眾生了。原因何在?就是沒有誠敬心。誠敬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說發菩提心,真誠是菩提心的體。你看《觀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講了三種,第一至誠心,第二是深心,第三是迴向發願心。第一個至誠心是自受用,這是體,真誠到極處才叫至誠,容不得半點虛假,半點夾雜。

 

丁四、放下名利

我們很多學佛同修,可能一開始都很真誠,學著學著到最後,遇到了名聞利養,就起心動念了,慢慢逐漸增長到最後,這就不能回頭了。佛門裡面的名聞利養,不比世間名聞利養少。我雖然在世間過去也有名聞利養,我在學術上多年來都獲得世界學術會議的最佳論文獎。我三十二歲就被學校評為永久教授,這些都是名聞利養。我感覺到這些名聞利養還不是那麼太大,都是有限的。佛門裡面的名聞利養那是不得了,特別你以後發心要講經弘法。如果講得不好還比較安全,人家笑話笑話,這就無所謂了,你沒有什麼誘惑。你要是講經講得好,人家對你的恭敬、讚歎、頂禮、膜拜,把你當作佛菩薩一樣,那種供養,那種掌聲……你在這裡頭如果起心動念了,要貪圖了,那就是墮落。所以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放下名利心。我們看歷代祖師大德成就,無不是在這方面嚴持戒律,名利心一定放下。這個放下是心上放下,不是說事上真的放下,如果事上放下了,你躲到深山老林裡,那肯定不會有名利,但是你也很難度眾生。是要你在這個事上,在名利當中,也要放下名利。禪宗裡講「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你不能被它沾染。

我出家以後,淨老有一次跟我散步時談話。我問淨老說:「師父,您看我現在在修學上要注意什麼問題,需要怎麼改進?」淨老跟我講:「要放下名利。」我一聽,放下名利?我回家尋思,我還有什麼名利沒放下?我這出家了,你看,銀行存款帳戶關掉了,而且我是絕不收人供養,誰送我的供養,我在哪講經供養就歸當地道場,我絕對不帶走一分錢,也絕對不會化緣。我名下也沒有財產,我以前在世間工作的那些房產汽車,我都該捐的捐,該布施都布施掉了。沒有名,沒有財產,沒有錢財。那以前世間還有什麼教授的頭銜,我也都沒有了。那想想大概還有淨宗學院副院長,香港佛陀教育協會理事,有這兩個頭銜,我就決心把這兩個辭掉,辭掉就全沒有了。我就跟師父老人家說:「我準備把這兩個辭掉,辭掉我就真正放下所有名利了。」師父講:「你放下了還有。」我說:「我真的沒有了。」師父說:「因為你有無這個念頭還在,你就還有。」哦,我明白了。這個「有無」的念頭是什麼?就是你心裡真的還掛著這個事。禪宗不是有個公案,一個大和尚跟一個小和尚過河的時候,有一個女孩子要過河過不去,大和尚就把女孩子抱過去了,小和尚看了心裡就犯嘀咕,出家人怎麼還能抱女孩子?跟著大和尚走,走了很久,終於忍不住就說:「師父,你怎麼還能夠抱女孩子過河?」這大和尚回頭說:「哦,你說女孩子嗎?我早就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你看,這小和尚沒抱女孩子,心裡有。大和尚抱著,心裡沒有。人家把有無的念頭放下了,我這個沒放下,所以被師父看出來了。師父是慧眼,淨老他一生,你看名利這麼高,真是「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不沾染。所以叮囑我們弘法的人,如果你這名利放得不清淨,你心裡還有這些掛礙,那你就是過不了關,所以這是要求我們德行。諸位法師都是將來要擔負起弘法重任的,現在我們這基礎打好,將來你修持、弘法,肯定是一帆風順。

 

丁五、重視戒律

    戊一、戒為佛本

這個德行,除了剛才講的孝道,尊師重道,誠敬心,放下名利心,還有就是持戒。這個持戒,戒律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壽命有多長,就是看持戒的人有沒有。如果這個世間沒人持戒了,那佛法也就是滅亡了。有經典在,形同虛設。所以我們出家做法師,德行堪稱「人天師表」。憑什麼稱為「人天師表」?憑什麼能夠成為社會大眾的榜樣?就是你的戒律。我們出家,都受過三壇大戒,我也去受了。受了是不是真得戒?佛法重實質。且不說菩薩戒和比丘戒,就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我們又能做到了多少條?

我們在這裡鑒真學院,鑒真大和尚就是弘揚戒律的大師。他之所以能夠把佛法振興起來,能夠帶動日本也振興起來,那真的是靠他的戒行。民國時代弘一大師,這是我們都非常仰慕的律師,持戒精嚴。他老人家對戒律非常深入,他就跟我們講到:在中國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比丘了。為什麼?因為比丘要傳戒,必須有至少五個清淨的比丘組成羯磨,才能夠真正傳。中國是十師,三師七證,十師來傳授,假如南宋以後就沒有真正的比丘了,那當然就沒有可能真正得到比丘戒了。最後弘一大師自己,他受了戒,他不敢稱自己是比丘,稱自己「出家優婆塞」。優婆塞是在家的男居士,持五戒。

把五戒能夠持好,在末法時期你就是真正的佛弟子,不殺生、不偷盜,出家人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沙彌十戒就是在這五條基礎上再加五條,那是屬於加行,以苦為師的戒,「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不非時食」,還有「不捉持金銀」。後面五條在現代社會確實不容易做到,那我們的重點放在前面五條,就是五戒。把這五戒真正做到清淨,你就堪稱世間福田僧,你能做世間福田,人家供養你就真的修福,你能夠堪受供養。你持五戒,再加上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你這一生就決定成就。如果修學其他法門就不一定行,你光持五戒不夠,因為你要出六道輪迴都必須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你持戒要多麼精嚴,不僅斷現行煩惱,連習氣那個根都要斷掉,確實不容易。

 

            戊二、持戒念佛

所以末法時期佛給我們講,要靠念佛求生淨土成就,所以各宗各派的祖師最後都導歸淨土。你看禪宗徹悟禪師,這都是大徹大悟之後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成為淨土宗十二祖,天台宗更不用說,那是學《法華經》,到最後都是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從智者大師他本身就開始,一直到最後歷代祖師。我的剃度恩師,暢懷老法師的師父是倓虛老和尚,天台宗第四十四代傳人,過去東北佛教是靠他老人家一個人復興起來的,後來到了香港,在香港往生的,坐著走的。

所以我們這一生想要成就,一個是持戒做好,第二個就是求生淨土。我們在佛法上修學能夠把唯識學好,這是佛教的理論,你就能夠基本弘法不會有太大的障礙。

 

    丙三、一門深入 長時熏修

        丁一、楞嚴表法

你在修學當中,在你這個根紮好了,你有德行,有戒律,真正想求開悟,想求成就,方法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是歷代祖師祖祖相傳的方法。

在《楞嚴經》上講,「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十方如來怎麼成就的?靠一門成就。就是你得修一部經,一個法門到底。一經通則一切經通,一門通就門門都通,為什麼?通到自性,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統統都了達。所以佛說,「故我宣揚,令汝但於一門深入」,叫我們一門深入。你看《楞嚴經》給我們做表法,二十五位菩薩,每一個人就修他一個法門,都是第一法門,門門都是第一,沒有第二。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斯為第一;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斯為第一。門門都是第一。為什麼?因為這一門能夠幫助你成佛,所以它是第一法門。但是你想兩個門進就很難,就像這個教室,如果這個教室有兩個門,你只能從一個門進來,進來就一樣。如果很多個門,你說我同時從很多門進,那不可能。你就從一個門進,進來都是一樣。

 

        丁二、共同科目

我們修學,我剛才也提到,如果我們學院能夠分科分系,在共同科目的基礎上,你選一門。共同科目是哪些?第一是戒律;第二是傳統文化,國學,尤其是文言文,這個工具你得掌握。你讀佛經,你讀祖師大德的註解,你不懂文言文你就讀不懂,工具得掌握。你有國學的基礎,雖然不用很精深,至少你能夠入門就行。文言文你能夠通讀大藏經不成問題。怎麼修學文言文?背書就行。古人能背一百篇古文,《古文觀止》選一百篇,你背一百篇古文,那你文言文不僅能讀還能寫,這是你國學的基礎,不難。一個禮拜就算你背一篇古文,兩年,一百個禮拜就能夠完成,對吧?你學英文也是這樣的,靠背書,靠記憶。學文字就得靠背。

然後傳統文化注重基本德行的培養,我自己的修學是通過講,像《大學》,《論語》、《孝經》,我都講過,再基本一點的《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了凡四訓》;道家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文昌帝君勸孝文》;佛家的也是有基本的科目,《十善業道經》、《地藏經》。這些都是基本修學的科目,講因果的,講戒律、講德行的,這些共同科目要學。還有一個,就是佛法的學問——唯識要學,唯識是通各派,所以這個每一宗都要學。再加上淨土要學,淨土是保證你這一生能了脫生死,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這是最方便的法門。

 

        丁三、專修一門

在這個共同科目基礎上你再選一門,譬如說你想學天台,學《法華經》,你想學《華嚴經》,專攻一部。各宗你自己報,你自己喜歡哪個就學哪個。一門深入,學個幾年你就得定,得定就能開智慧,智慧怎麼開的?不是說你學得很多,記得很多,那個叫「記問之學」,孔子講,「不可以為人師」。誰能為人師?你有戒定慧就能為人師。那個定很重要,定就是一門深入。菩薩六度講精進,精是專精,進是進步,你能專精就有進步。如果你搞得很多很多的科目,很複雜,廣學多聞,到最後雜進,那不能成就。

這是求學,剛才講的,第一首重德行,第二要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今天我跟大和尚也匯報了,如果我們鑒真學院有十年培養人才,這十年能夠用兩年的時間把戒學、德行打好基礎,把文言國學打好基礎,然後剩下的我們專修,就是佛法,一門深入,十年下來真的能開悟。你能開悟了,你就能夠成為天人師。什麼人問你問題,你不用思考,稱性而談,這是自性本有的德能和智慧,你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乃至國家遇到非常棘手的問題,來請教你,你都能解答。古時候你看皇帝都請國師,國師是什麼?那都是明心見性的大師,心地清淨有智慧,他就能解決你的問題。

 

    丙四、師資培養 須用覆講

我們要弘法必須講經,講經用什麼方法?歷代祖師培養人才都是用複講,就是老師怎麼講我們就怎麼講,我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這個方法誰發明的?阿難尊者。你看釋迦牟尼佛他講經四十九年,阿難尊者就在旁邊聽。他的記憶力很強,多聞第一,像電腦一樣,你只要給他聽一遍,他全記住。然後佛滅度之後,他就開始複講。他上台講經,就把他以前聽到的、記下來的重新講一遍,底下五百阿羅漢共同來聽,來記錄。只要有一個阿羅漢說:「這一句你講得不對,我好像沒聽佛是這麼講的。」有一個人反對,這一句就刪除,不能載入佛經。所以必須是五百阿羅漢同時認證,這才載入佛經,這是取信於後代。阿難尊者是複講成就,阿難尊者以後,歷代祖師大德都是用複講,所以我們講經很簡單,用複講方法。假如說現在我們沒有老師可以複講,怎麼辦?你用祖師大德,或者是比較近代的大德,他們都是成就的人,肯定沒有錯,用他們的講法來複講,這叫得到師承,這是很重要的。

 

丙五、善用科技 遠程教學

最後真正要推廣佛陀的教育,剛才講的是培養人才。橫切面上的這個推廣,要擅用遠程教學的工具,就是現在的網路、電視、媒體。我這幾年之所以法緣比較殊勝,也是得力於護法居士們幫助用遠程教學的工具來推廣教學。所以我講課在香港,是在攝影棚裡講,對著攝影機就播出去了,聽的人很多,還有光碟流通。這個影響力很大,在現場可能聽的人很少,可是在屏幕前的人很多很多。如果鑒真學院,我們不僅是採用現場課堂裡的教學,還能夠用電教化的教學、遠程教學,它的影響力不光是中國,能夠覆蓋全球。真正用剛剛所說的方法,重視德行和戒律的,再加上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的方法,培養弘法的精英人才,十年下來,振興佛陀教育,我們就可以看到效果了。

 

    丙六、佛教大學 廣培人才

如果有十個老師用前面說的方法,來培養下一代的弘法人才,每一個人再培養十個,就有一百個弘法人才出現了,這一百個都是精英,他們就是佛教大學的師資力量。這樣世界最頂尖的佛教大學就會出現了。

 

甲三、結勸——振興佛陀教育,我輩義不容辭

這是定弘跟自己的師父學習二十年,一點點的心得體會。承蒙大和尚關愛,讓定弘能夠在今天晚上跟大家做匯報,就把這樣的一點點粗淺體會向大家奉獻。因為所學甚淺,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大和尚、蔣院長,還有各位法師,大德同修們多多批評指正。希望我們共同來努力,以弘法為己任,真正為振興佛陀教育做出畢生的努力。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

 

甲四、答疑解惑

蔣壽建院長:

感謝法師精彩的開示。在講座之前,法師跟我們商量,就是在講座的過程當中,可能大家會有一些疑問,在法師講完之後,大家可以提出。我們學院的學生,大明寺的常住出家師父也好,還有我們隨行的居士,大家都可以積極的提問。

問:晚上好,定弘法師。最近我在看《印光法師文鈔》,書裡多次提到持戒要嚴謹,同時要對佛法生起信念。我想問一個問題,淨土法門講一心不亂,專心念佛,做為三寶弟子,我們怎樣才能真正一心不亂,專心念佛,最後成佛?阿彌陀佛。

答:請坐,謝謝法師您的提問。這個問題非常好,很深刻,直接關係到我們這一生能否成就。

修學淨土法門,它的關鍵在於有真信切願,這是蓮宗九祖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當中提到的。他講到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念佛之深淺。能往生西方就證不退位,經上講作阿鞞跋致菩薩,那就不退成佛,肯定成佛。那怎麼能往生?關鍵在於你的深信切願,你相信,你真發願求往生。

相信什麼?第一要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其他宗教先信上帝,佛法講先信自己,自己本來是佛。現在讓你念阿彌陀佛,把自己原有的佛性恢復出來,你回歸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回歸你自性本有清淨的國土,這是完全辦得到,你要信這個。

然後你要信他,信阿彌陀佛,真正有阿彌陀佛。經上講的一點不虛,從是西方,去此世界,有十萬億佛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兩個「有」,真有,這不是講神話,這是真的。佛不會講虛言,真有。你相信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接引眾生往生西方,只要你願意去,你能放下娑婆世界,阿彌陀佛就真來接你,你信。這兩個是關鍵。

當然還有更深的就不談了。有「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蕅益大師講「六信」。雖然有極樂世界的事,但是這個理都是你心所現的。這是講到唯識的課程,「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為宇宙萬物沒有一個是離開你自心現的。就像你作夢一樣,極樂世界和娑婆世界都在你夢中,你現在能夠換一個夢境,換你的心就行了。因為你的夢境是你那個作夢的心變現的,夢境不是別人製造出來的,不是上帝造的,是你那作夢的心變現的。所以你的心一下換過來了,從染念變成淨念,念阿彌陀佛是淨念,你就能現出極樂國土,這是理上我們要深信。

因果就是相信「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你信這個,一點不懷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真發願,必須這個世界要放下。你有一點掛礙,一點執著,對不起,你往生不了,因為你不是那麼願意去。有的同修想著,「我很願意去往生,不過我孫子還沒長大,我銀行存款還沒到期」,這些事情都是沒放下。真放下了,立刻就可以走。阿彌陀佛現在來,我就現在走,這是真願意去。但是現在阿彌陀佛沒來,沒來你就該幹什麼幹什麼。你要敦倫盡分,你在家裡,如果做家庭主婦的,你得好好幹好家務事;你是個公務員,或者你是個老師,你就得做好你的本職工作;你現在是出家的法師,要好好弘法,好好勸導大家解脫、求往生,你得幹好你的本分工作。印光大師講「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念佛,求生淨土」,這十六個字,淨宗法要。敦倫盡分就是幹好你的本職工作,盡你的本分。但是隨時可以放下,事上雖做著,但是心上是不染的,就叫放下,不是說讓你事放下,事放下你心裡還掛著,那不叫放下。心裡真的可以放下了,你有真信切願,那你就肯定往生,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決定得生。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懂,這樣的話,修淨土你的方向就正確了。

淨土法門不同於其他宗派,它真的是很特殊,這叫特別法門,叫難信易行之道。《阿彌陀經》都講,這是難信之法。難信在哪?因為它是「果教派」,是「他力法門」。一般像禪宗是靠自力,你自己得放下煩惱。就像這三片東西,你自己一個一個得放下你才能成佛,你放下一樣才證一個果,放下兩樣就證第二個果,你統統放下才能成佛,這靠自力。這個難,難行道。但是淨土法門易行在哪?它不是靠自己,是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幫你忙,把你接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在西方極樂世界來放下這三樣東西,就很容易了。因為極樂世界是不退轉,它沒有那個退緣,你肯定能成就。那怎麼能靠得上佛力?信願,真信真願意去,你就靠得上佛了。如果你信不真,願不切,即使你修行修持再好,最後還是去不了。為什麼?你靠自力,靠不上佛力。所以這一點跟其他宗有不同之處。

那有人問,這是不是心外求法?不靠自己哪行?佛法講究心性,往內求,你怎麼往外去求阿彌陀佛去了。這是不是心外求法,不成外道了嗎?不是外道。淨土法門妙在哪?妙在你完全靠阿彌陀佛,真靠住了,那阿彌陀佛是誰?就是你的自心,藉著阿彌陀佛來明了自心。所以念佛是從「有念到無念,從往生到無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完全明了「自他不二」,那個「他」是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那完全是唯心所現的。你整個進去之後你才能出來,你才知道,原來淨土唯心,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這個法門就妙在這。所以哪怕你啥都不懂,你看那些沒文化的老太太,沒讀過佛經,她就老實念阿彌陀佛,她照樣站著走、坐著走,能往生西方。妙就妙在這個法門「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暗合道妙」是你不知不覺,老實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那煩惱就能脫落。一睜眼一看,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了,再念著念著自己就成佛了,妄想分別執著自然脫落,就成佛了。

剛才是把淨土法門的要義跟大家簡單介紹,不妥之處大家多批評指正。

 

甲五:學院領導講話

蔣壽建副院長: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希望我們的定弘法師,以後有機會經常多光臨我們的鑒真學院,給予指導講學,我們再次以熱烈的掌聲,感謝我們的定弘法師給予我們的精彩開示。

定弘法師結合自己出家學佛的經歷,給我們大家講了佛陀教育的重要性,從發心,從根本,法師比較注重這個傳統文化,所以他說道比較誠,這個誠是天地之本。又說到我們學佛這個動力,我們說發菩提心是學佛之本,我們大家今天就是本著這個「本」,能夠相遇在一起,所以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緣分。最後我們大和尚特地叮囑我,說他要再次感謝居士和法師,他還有幾句話想和大家說。

 

能修大和尚(院長):

其實我也很難得和大家見面,今天我也是沾了定弘法師的光見大家。畢竟這麼多年了,我想在上面講法給大家聽很辛苦,我們在底下聽也很辛苦。我感覺到法師在講禪悅為食的時候,他不感覺到辛苦,我不知道你們在底下聽得辛苦不辛苦啊?(聽眾答:不辛苦)大家這個很好。我中間還出去了一下。

定弘法師很難得我們能把他請得來,當然要感謝我們邱居士,邱小玲居士。我們今天聚的第一個晚上,就結了一個勝緣,那是什麼勝緣?成佛之勝緣,那就是我們學佛的最高目標,幹嗎?成佛。大家願不願意成佛?(願意)成佛很苦的,成佛不是你想成佛就成佛,成佛你必須首先放下你自己的一切,能放下嗎?(聽眾答:能)放下快樂的,還要放下不快樂的事情。

成佛,我們要按照佛教導我們,就剛才講阿彌陀佛,講釋迦牟尼佛,所有的佛他都遵循著十六個字,四句話,我們大家可以跟我一起念。第一句話就是戒,「諸惡莫作」,什麼壞事都不能去做,那就是持戒;「眾善奉行」,也是持戒,這是菩薩戒;「自淨其意」,那就是讓我們先停下來,把所有的妄想清理掉,把自己歸回到我們清淨明淨自性,「是諸佛教」。 剛才我們法師講了一個晚上,我們簡單地歸納一下,十六個字是最簡單的。但這十六個字你們要好記,做好行,時時刻刻你們就想著這個教,我們這個十六個字。這十六個字雖然很簡單,三歲六歲小孩都能背的,但是八十歲的公公學不得,那就是說佛法,剛才說它是難還是易,有說成佛很難,確實很難。祖師有這麼個對子,他是說,「難難難,十斛芝麻樹上攤」,學來學去學來學去,就像芝麻攤在樹上,大家知道樹上能攤芝麻嗎?攤不住,對不對?所以我們學佛,難就難在這裡,學了很多,都攤在樹上,就都是有漏之法,不但有漏之法,給自己帶來了很多障礙和煩惱;「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第二個你們要記住,我們起心動念都與佛無二無別,都在我們本心釋迦佛這個佛的本性當中,只要你轉過來就行了,但是這個轉,很容易說,但很難做,想做到就好了。

恭喜大家今天你們能發願成佛,我向你們學習,阿彌陀佛!

 

(弟子妙音居士根據錄音整理)


無量壽經專修網 恭製 辽ICP备10006639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