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設為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修行與生活 文章

學佛青年應有的觀念

 

澳洲昆士蘭大學演講

釋定弘  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各位老師、同學:大家好!

學佛成就的關鍵就是先要有正確的觀念(正知正見),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學佛應該具有的六個觀念。

第一、佛陀教育、應當認清。

第二、孝親尊師、敦倫盡分。

第三、深信因果、嚴持戒律。

第四、認識世間、苦空無常。

第五、宇宙萬物、心現識變。

第六、我本是佛、念佛成佛。

 

第一、佛陀教育、應當認清。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教育的內容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會覺悟,覺悟了就能得到解脫,解脫之後就永遠離苦得樂,得大自在。學佛要先正名,名正則言順。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稱他為本師;我們自稱三寶弟子,弟子就是學生。所以在佛門裡是師生關係。因此佛教是師道、是教育,不是宗教。

淨空老法師也指出現在佛教存有六種不同形式,這些大家都要辨別清楚。

第一種,傳統的佛教。這是純粹的教育。釋迦牟尼佛是一個教育家,他三十歲成道,講經說法四十九年,辦班教學三百餘會。講經說法就是教課,他辦了三百多場的講座。我們現在學習的就是這一種傳統佛陀教育的佛教。

第二種就是學術的佛教。「學術佛教」是在書本、名詞術語上鑽研,沒有把佛陀的教育、教誨落實在生活上,因此學了也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得不到益處,對於了脫生死,離苦得樂沾不上邊。最多拿個佛學博士學位,成為一個佛學教授。

第三種是宗教的佛教。現在很多形式確實表明佛教是宗教,如寺院裡辦的法會、超度死人等等,這些活動都讓大家認為佛教是宗教。形式上帶著宗教色彩的佛教不是佛教的本質,但是它有存在的必要性。佛教的本質是教育,教我們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轉凡成聖。

第四種形式是旅遊的佛教。佛教道場成為觀光旅遊聖地;寺院名山變成旅遊觀光景點。

第五種是企業的佛教,把佛教的事業當著企業來經營。

第六種是邪教,這是最差的,是迷信的佛教,這一種所謂的佛教我們不能接受。

了解到現前佛教存著的六種形式,學佛就一定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學佛的關鍵是要把佛陀的教誨落實到我們的生活上,這樣才能得法喜。正所謂孔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悅)就是喜悅。這種喜悅不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帶來的刺激,而是從內心深處發出來的喜悅。這就是淨空老法師所說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們要仰慕、追求這樣的境界。佛陀當年為什麼會捨棄王位出家?他就是仰慕這種了生脫死、超塵離俗的境界。不僅自己覺悟,得到解脫,而且還有能力普度一切生活在苦難中沉迷的眾生。這是第一個觀念──佛教是教育。

 

第二、孝親尊師、敦倫盡分。

學佛首先要學做人,人都沒做好,怎麼能成佛!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道。孔老夫子在《孝經·開宗明義》就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一切道德、德行的根本,是一切聖賢教育的發源點。所以學佛想要成就,首先要做個孝子。孝敬父母,要內心裡真正對父母敬愛、恭順。孝心真誠是德行的基礎,有德行做基礎,學聖賢教育進步就會快。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沒有孝道也就沒有佛法。

印光大師有一篇「佛法以孝為本論」。他講佛法是以孝道為根本,先孝親才能尊師,尊師才是重道,重道才能成道,這是前因後果的關係。

《梵網經菩薩戒》將佛法大小二乘收攝為「三聚凈戒」,而「三聚凈戒」的總綱就是「孝」。 經云:「爾時釋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樹下,成無上正覺已,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亦名制止。」

自己要做到敦倫盡分;「倫」就是五倫關係。一個人來到世間必定要面對五種人倫關係,就是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是自然的人際關係,不是人為創造的。

對父母要盡孝,父子之間要做到父慈子孝。盡到為人子的本分,將來成家,自己有了兒女,一定把兒女教育好,做個好父母,這是「慈」。君臣之間,要做到君仁臣忠。「君」就是領導;「臣」是被領導。君包括老師、長輩、上級。領導是上級,被領導就是下級,位次低,年齡低,輩分低的是下級。上級與下級之間要有「仁」和「忠」的關係。對下級要仁愛、仁慈,以父母之心來對待他。

我們對上級、領導衷心耿耿,要以孝心對他們。所以君臣之間就是父子關係的衍生,所謂「移孝作忠」。還有夫婦的關係。有些人誤解學佛一定要出家。出家與否是各人生活的選擇,出家是一種行業,出家人叫法師,是專門弘揚佛陀教育的專職教師。如果不選擇出家這種行業,只要是正當的職業都可以選擇,學佛也可以過在家的生活。

選擇伴侶一定要以德行為第一標準。人品首重孝道,看他是不是孝敬父母,看他的品行、操守是不是值得信賴,有沒有做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德行。最好找學佛的,志同道合成為一對法侶,既然選擇成家的道路,就要做到「夫義婦聽」,夫妻之間要講求道義、恩義、情義,相敬如賓。學佛首先自己要做個好樣子,再從我家做起,大家有共同的理想,仰慕佛陀,一起學習聖道,求生淨土。然後我們在這世間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做出好榜樣,這樣的生活肯定是幸福美滿的。要懂得互相恆順,敬愛對方,這是夫義婦聽。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夫婦有別」,這個「別」就是有不同的分工。男主外,女主內,先生工作掙錢養家,太太在家裡相夫教子。教育兒女非常重要,能夠為社會教好一個兒女,就是無量的功德。將來兒女成聖成賢,你們也就是聖賢的父母。所以古人講「蒙以養正,聖功也」。教導兒女,從小就要教他落實德行,我們自己先學習《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經》。自己落實了,才能教導好下一代。

五倫中的第四個關係,兄弟,長幼之間的關係。所謂兄友弟恭、長幼有序,這是講兄弟姐妹之間要互相恭敬愛護。「朋友有信」朋友之間要講求信用,要存有道義,這就是我們所講的義氣。古人朋友之間都能做到一諾千金,在危難之中託付身家、託付妻兒,這些都可以擔當。這五倫當中我們盡到自己的本分就是德行,這叫敦倫盡分。內心要真誠,把邪思邪念掃除乾淨,不可以有害人、損人利己的念頭,要把這些惡念掃除乾淨,做到光明正大、大公無私,頂天立地,這就是印光祖師講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

 

第三、深信因果、嚴持戒律。

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信因果,如果因果都不信,那肯定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因果是宇宙的定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因果的道理很深,講到究竟處就是心性的學問,因果怎麼來的?起心動念是因,一起心動念了就有境界,境界現前就是果。一起心動念因果就產生了,念頭相續不斷,因果肯定也在相續,這個理很深。通過學佛,常常聽我們老法師講《華嚴經》,慢慢這個道理就會明瞭。縱然現在還不明瞭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對不可以幹壞事。即使是在暗室屋漏中也不可以自欺欺人,內心純淨純善。古人講「心動神知」,我們內心裡動個念頭,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天地鬼神、佛菩薩都知道。所以儒家告誡我們要「慎獨」,就是獨處的時候都要謹慎,不可放肆。如同「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像十隻眼睛看著你,十隻手指在指著你,不可以亂來。

因果通三世,我們相信三世輪迴。現在的西方科學家、心理學家,他們已經找到大量的證據證實因果輪迴確實存在。2006年,我還在昆士蘭大學當教授的時候,到世界各地講過《因果輪迴的科學證明》這個專題,總共講過五十多遍,都是在現代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證實人確實有輪迴、確實有因果報應,其實這一些事實,釋迦牟尼佛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說清楚了。所以我們要相信古人的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善惡總有報」。佛經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生命運的好壞;相貌的莊嚴、醜陋;聰明智慧、大富大貴,愚鈍、貧窮,這些人的果報是前生所造的因不同。布施財得財富,布施法得聰明智慧,布施無畏、幫助病苦的人,得健康長壽。我們要明瞭,自己所做的是因,所承受的是果,明瞭之後不會怨天尤人,就會心安理得。關鍵是要修來生、修往後,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怎樣預卜將來的命運?這事情不用去看相算命,為什麼?看相算命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讓你知道了,又不能改,何必!關鍵是要改。要改造命運得到好報就要斷惡修善,所以要深信因果,真正信,善根就深厚,乃至將來念佛求生淨土,都有保證,乃至明心見性,這也有可能。

淨土宗十二祖徹悟大師曾經說過「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於因果;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真正大徹大悟的人善談心性大道。佛法講的是心性之理,大徹大悟的人所講的肯定離不開因果。因果和心性是不二的。我們深信因果最終一定能夠明心見性。真正深信因果,肯定是斷惡修善、為人謹慎,真的是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在暗室屋漏當中都不會失禮,不敢得罪天地鬼神,這樣修持,保證會變樣。

在深信因果、斷惡修善的基礎上,嚴持五戒。受戒、持戒、誦戒、懺悔,是轉凡成聖的基石。《大智度論》:持戒之人,其心不悔,心不悔故得喜樂,得喜樂故得一心,得一心故得實智,得實智故得厭心,得厭心故得離欲,得離欲故得解脫,得解脫故得涅槃——如是持戒為諸善法根本。

 

第四、認識世間、苦空無常。

在攻讀學位的時候,大家都有著美好的憧憬、人生的理想,計畫將來要做一番事業,能夠成材供養父母、報效祖國,追求這些都是好事,但這只是世間善法。要知道即使得到世間的一切,最後還是無常苦空,一切都有盡頭的一天。快樂、幸福不能長久,人也不能不死。人、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包括我們地球、包括整個星系,乃至我們的宇宙都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這一切都不長久持續。因此我們要提起無常的觀念,要去尋找真常,要有出離之心。

真常是什麼?真常是心性,正如六祖惠能大師說的「本無生滅,本不動搖」,這才是我們真實的本來面目,我們要回歸這個真性。你看看過去的相片,小時候的那個你已經不在了;中學的那個你也不在了;在國內上了大學,大學的你也不在了。現在在這裡攻讀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看起來挺好的,照個相,十年二十年後再一看,也只有嘆息。所以人世間,真的沒有一樣是長久的,因此要覺悟,在這有限的生命當中,趕緊去追求真常。

人生不僅是無常,人生確實是苦;離不了生老病死,這是苦,離不了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這也是苦。即使你再成功,事業再發達,這八苦絕對離不了。我們看看現在的老年人,就能夠看到老病死的苦,要知道:到時候我們也要受!如果人想不受老苦,就是短命早死。所人不能避免受老苦、死苦、病苦的折磨。

還有愛別離,所愛的人偏偏離你而去;所愛之物,有成住壞空,也不長久,這些都帶不走,最終都是空;乃至你所熱愛的事業,最後也是了不可得。怨憎會,討厭的人和事偏偏出現在身邊;求不得,你想要得功名、學位,考試想要考高分,結果沒有實現,面對這種種挫折,很苦惱。很多想要成就的事情,很多計劃和理想,一個個未能實現,這都是求不得苦。還有五陰熾盛,五陰就是所謂色受想行識,「色」是我們的肉體,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就是我們的精神,屬於心法。五陰熾盛[注]是說我們的肉身和精神都處在熾盛狀態。熾盛也可以說是煎熬。我們都在受著物質色身和精神的煎熬。身體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這是色身在受煎熬。例如,學習壓力很重,有時候還得熬夜挑燈夜戰,簡直喘不過氣來,這些壓力,大家都經歷過。到社會上工作要面對種種的生活、人事的壓力,喜怒哀樂、七情五欲各方面的煎熬,這都是苦。這個世間不僅是苦,而且是空,就如《金剛經》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路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就像是生活在夢中,世間的一切就如夢幻泡影,我們到臨終的時候,什麼都帶不走,種種往事都是一場夢。而有修行的人,當下就感到人生如夢。你現在追求到博士學位,很高興;追求不到,痛苦!從夢中醒來,發覺什麼都得不到,苦也好,樂也好,都是空,了不可得。佛法就是指示我們如何解脫、離苦得樂的光明大道。

有一個笑話。一個人很喜歡喝酒,有一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太太給他端了一壺酒來,他吩咐太太把酒熱一熱,結果他,等啊,等啊,等不來,最後一下醒了過來。他當時很後悔,說「早知道這樣,就不要讓太太去溫酒了」。這個笑話很耐人尋味,就如同我們現在追求的事業、功名富貴,你用盡心力去追求,到最後一夢醒來,會是什麼樣的感受?所以要知道世間都是苦、空、無常。《般若經》上講到的,「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句話是事實真相,不是消極的講法。在不可得的裡面,你要去求得,那叫自尋煩惱。當然這也不是說,你什麼都要放棄,什麼都不幹,而是要放下執著,事情照做,書照讀,該考試還是得考試,該完成作業還得完成,工作該怎麼做還得怎麼做。但是心上不執著,要有出離心,所謂出污泥而不染。

 

第五、宇宙萬物、心現識變。

我們要認識宇宙萬物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華嚴經》給我們講的真理。《華嚴經》是古代祖師大德公認的佛法根本法門,它是一乘了義的大經。《華嚴經》講到宇宙真相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心是我們的真心、本性。宇宙萬物怎麼來的?是我們的心識變現出來的,心的作用就是能現,但是我們的心帶了妄想分別執著,作用就變成了唯識所變的「識變」。宇宙本來的面目應該是一真法界,可是現在被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給變了,本來是能現一真法界,現在變成了十法界,變成六道輪迴,甚至變成三惡道。要知道,我們感受到的一切境界都是妄想分別執著所變現的虛幻相,其實真正境界根本沒有變。譬如我們的眼睛看外面種種境界原來的面目,假如現在戴上一副綠色的墨鏡,外面的境界看起來都變成綠色。事實上境界是不是真的變成綠色?外面的山河大地、人物,是不是真的變成綠色?沒有,它還是原來的樣子,只不過你自己看到它們是綠色的。墨鏡就如你的識,你看到的印象是這樣,但這不是真的,是因為你戴了墨鏡把真實相覆蓋住,它給變了色,這叫唯識所變,實際上外面的境界沒有變。六道輪迴、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這樣產生的。本來眼前就是一真法界,可是因為戴上了「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墨鏡,把色相全給變了,把它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六道輪迴。如果執著更嚴重,甚至念念貪瞋痴,這些惡念會把眼前的一真法界變成地獄、餓鬼、畜生,然後自己在這三惡道裡面受苦,這真的是很冤枉。

眾生迷了之後,從妄想分別執著把這些境界憑空生出來,然後生活在原本不存在的無明境界裡去受苦,這真是自作自受。沒有覺悟就叫無明,佛菩薩覺得我們很可憐,所以教導我們要覺悟,覺悟就是把墨鏡摘下來。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之後一看,其實自己一直是生活在極樂世界,根本沒有離開過,自己本來就是佛!所以我們要懂得,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道理,知道外面境界都是我們自心的反映。

所以不能去跟人事、境界對立,見到好人、壞人,順境、逆境,都是自己的分別。正如蕅益大師講「境緣無好醜,好醜在於心」,因為你的心有分別,才會看到外面有好醜,你的心有了執著,就會對境界有愛憎。這些統統都不是真相,要把它放下才能見到真相。放下了你的心就真的平了,所謂心平氣和,這時候跟一切人都能和諧相處,絕對沒有對立衝突的念頭,為什麼?凡是跟人對立衝突,都是因為迷,因為不了解跟我對立的人,其實是我自己內心所現出來的。

了解了這個事實真相,我們就體會到為什麼佛告訴我們,宇宙、法界跟我是一體,是我內心所現。這個是我心所現,你們大家也是我心所現的,統統同一個心現出來的,這就是一體!慈悲心才能生起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對一切眾生都是無條件的慈悲。對人幫助就像我們的左手痛了,右手去撫摸,去幫助它,難道還會講條件?不會的,因為左手右手是一體,自己幫助自己怎麼會講條件!真正了解眾生跟我是一體,幫助他也是無條件的,也不需要人知道,不需要人表揚。

知道了宇宙一切的眾生都是從自己的一念變現出來的,但是要知道這一念啟動得很快。彌勒菩薩告訴我們,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百千就是三百二十萬億,這麼多個念頭就在一彈指之間產生,算一秒鐘可以四彈指,也就是說一秒鐘有一千二百八十萬億個念頭產生。這麼多個念頭,到底哪一念才是自己,哪一念才是真實的宇宙?其實都沒有。自己、宇宙都是念念在變化,前念跟後念就已經不同了,所以前一個宇宙跟後一個宇宙已經不一樣了,而且它們之間根本沒有關係。為什麼我們現在看到宇宙好像在相續,沒有一念一念的閃著,那是因為速度太快了,我們看不見真實相,還來不及去想,就不知已經變了多少念頭。所以《金剛經》告訴我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因為念頭的速度太快了。你想「要得」的這一念裡,都不知涵蓋了多少萬億個念頭,哪一念是自己?根本得不到,既然得不到就應該把它放下。心不要執著,把一切法看成夢幻泡影,隨緣度日。得到了功名、富貴、幸福也是了不可得,夢幻泡影,沒什麼值得歡喜。你失去了功名富貴、家庭幸福,遇到了很多苦難、折磨、痛苦,這也是了不可得。認識了這個事實真相,你心就會安了。

 

第六、我本是佛、念佛成佛。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我們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講「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現在是生死凡夫、業障深重,很苦。可是要知道不滅的佛性就在這個生死的身裡面。我們要堅信自己本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告訴我們的真實語,事實上我們跟佛沒有兩樣,但是因為我們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不認識自己是佛,我們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也同時要相信現在我們確實是一個生死業障深重的凡夫。我們還不是一個已成之佛,雖然本來本性是佛,但是因為如來智慧德相沒有開顯,所以現在還沒成佛,佛性的殊勝作用還沒有透出來。我們還有妄想執著,我們是生死凡夫,所以要修。修什麼?修放下妄想分別執著。要修成佛不是容易,要經過無量劫的修行,其實我們已經修了無量劫,修到今天才難得遇到了淨土法門。世尊告訴我們,末法時代眾生想要得度,一定要修念佛法門,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法門方便、容易,誰不會念阿彌陀佛?誰不能念?只要每天擠出一點時間都能念佛,穿衣吃飯,日常的工作只要不用腦子都可以念佛,要對於淨土深信不疑,發願求生淨土。對於這個世間的一切要放下,不要去迷戀。心上雖然放下,事上、工作上還是要盡本分去做。時時刻刻存有出離之心,把往生淨土擺在自己心目中最崇高、最重要的位子。隨緣度日,發願求生。

學佛每天最好有定課,念阿彌陀佛或者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都可以,要是實在很忙的,最起碼念老法師教的九次十念法,這樣才有保證。再有餘力可以加上一千佛號、二千佛號,根據自己的生活、工作條件逐漸逐漸的增加。這個功課固定下來之後一生不要改變,盡形壽要保持,每天都發願求生淨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眾生,只要真信切願求生淨土的,到臨命終時哪怕念十念也能往生。這是《無量壽經》上明白的教誨,我們要深信不疑。有時間多研究教理就會明白淨土法門的確是非常殊勝,而且裡面的深意我們凡夫確實不容易體會。蕅益大師是淨宗九祖,他所註的《阿彌陀經要解》裡面有一句話說,「即凡心是佛心」,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用凡夫心念,雖然帶著妄想分別執著,但是只要專心念,這個凡心自自然然在佛號的薰染下也變成佛心。這就是《華嚴經》裡講的念佛成佛,這是大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多加學習就能明瞭這個道裡。

定弘自從二00六年底辭職離開了昆士蘭大學之後,走修行弘法的道路已經八年了,確實得到很大的受用,我原來走的是世間法,也是像你們大家一樣,要追求學位、當教授、有自己的理想,現在學佛,覺悟了,知道這麼多行業裡面最殊勝、最難得、最有意義的就是從事聖賢教育工作,弘法利生。了解人生確實很短暫,應該做最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選擇了這個新的職業。雖然這個職業沒有工資,但是給我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心裡有更多的法喜。你們大家現在還在走自己得路,但是沒有關係,你們就好好的去把自己本分工作做好,但是還是要有修行解脫、弘護正法的心願,這個世間的工作確實只是一個過程,不是一種終點。終點是我們回歸本性、回歸極樂世界。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此地,謝謝大家,祝願大家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吉祥如意,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注]五陰熾盛: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然,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苦轉本加極。想陰熾盛,想相追求,而有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諸苦。行陰熾盛,起造諸業,又為後來得報之因,且因行而遷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識陰熾盛,起惑造業,三世流轉,而有生死之苦。——出自《佛學常識百問》

 


無量壽經專修網 恭製 辽ICP备10006639号-6